>> 行业资讯

以虫治虫:樱桃好吃树难栽

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使用农药、化肥的绿色食品正成为人们的追求。然而,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的我省“以虫治虫”生防技术推广10年,在全省却仅应用于大田、设施蔬菜20多万亩,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
“绿色”技术本小利大

近日,见到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农民高同成时,他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。记者发现,和其它棚室不同,他的大棚里悬挂着粘虫板和蜂卡。“我用的是生防技术,生产的蔬菜不打农药。”高同成介绍,2005年,他开始使用生防技术种植大棚菜。“没使用这一技术前,在蔬菜生产的关键期,每周都打一次杀虫剂,一个春天一般打8至10次,费工费力,生产出的西红柿、黄瓜,果型还不好。现在,用熊蜂授粉、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粉虱、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、用食蚜瘿蚊防治温室蚜虫……不仅长出的果型周正,每个棚还能增收1000多公斤。由于质量好,每公斤能比别人多卖两毛钱。”

省生防技术研究与推广专家郑礼介绍,生防技术本小利大。他们在饶阳县吾固村1687.8亩示范区连续5年的试验表明,应用生防技术,番茄亩增产13%,茄子亩增产24%,亩均增效1050元。在大田生产中,使用这一技术可减少害虫80%左右,亩均增产15%、增收60-80元。

“你用他不用,防治效果不好”

“生防技术是不错,但村里农民的素质不同,你用他不用,防治效果不好。”衡水市桃城区周言村农民高立民说,由于一家一户的责任田都紧挨着,别人田里的病虫害也可以传染到你田里来。省植保站站长王贺军介绍,一家一户分散经营,使生防技术的应用效果打了折扣,影响农民应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。“农民相信眼见为实。一项新技术从试用到被农民普遍接受需要一个过程。”省旱作所科技人员宋凯告诉记者,这一过程比较漫长,要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

业内人士指出,在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下,仅靠科研人员自己的力量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远远不够,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。此外,如何借助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地农技推广机构,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利益联结机制,也有待在发展中探索。

热线电话
020-37156462
客户服务热线
13711156883
15811887588

服务时间
08:30-22:00